非遺剪刻紙傳承人吳永林。
吳永林教授孩子們巧手剪紙。
非遺剪刻紙傳承人倪婉文。
倪婉文為孩子們上剪刻紙課程。
剪刻紙作品。
伏案剪刻紙。受訪人供圖
本報記者 方方 吳濤
剪紙是一門鏤空的藝術,在中國已綿延千年之久,作為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,堪稱中國文化的活化石。一把剪刀,一張紙,表達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,這項樸實而又凝聚著智慧的民間工藝,吳永林、倪婉文自觸碰起,便再沒放下。
蘇州剪刻紙,沿襲了南派剪紙的細膩秀美、精致嚴謹和立體感強等特點。在這里,有一對翁媳傳承的非遺剪刻紙傳承人——吳永林和倪婉文。他們用巧手和匠心,將古老的蘇州剪紙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,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。他們的故事,不僅見證了蘇州剪刻紙的傳承與發展,更是中國傳統非遺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生動注腳。
緣起
從蘇燈世家走出的剪紙大師
吳永林出生在一個傳統的蘇燈世家,他的童年充滿了彩燈、剪紙和家族傳承的溫暖記憶。他的祖父是蘇燈行業協會的負責人,父親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燈彩藝人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,吳永林自幼便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七八歲時,他便跟隨父親學習剪紙技藝,從此開始了他與剪紙相依相伴的一生。
1978年,吳永林進入蘇州民間工藝廠,正式開啟了他的剪紙生涯。在這里,他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傳統技藝,還通過大量的實踐和學習,將剪紙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。他的剪紙作品以“刻”代“剪”,細膩秀美、精致嚴謹,充分展現了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。1997年起,吳永林開始為韓國、美國、日本等國的客戶設計和加工剪紙作品,他的作品逐漸走向國際舞臺,受到了廣泛贊譽。
吳永林的代表作之一是大型剪刻紙《網師園全景圖》,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構圖被收錄于2004年的《蘇州年鑒》。他的另一幅作品《龍鳳袍》更是被捐贈給里加中國文化中心收藏及對外展示,成為蘇州剪紙藝術的標志性作品。2013年,蘇州剪刻紙項目被蘇州市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吳永林被評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,他的吳氏剪紙工作室也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保護單位。
吳永林的剪紙技藝不僅在于其精湛的刀工,更在于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。他所使用的蠟盤和刻刀都是祖傳特制,保留了傳統的技術工藝。在他的作品中,無論是蘇州園林的亭臺樓閣,還是傳統佳節的吉祥圖案,都充滿了濃郁的江南韻味和文化內涵。吳永林常說:“剪紙不僅是藝術,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。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,讓更多人了解蘇州,了解中國傳統文化。”
吳永林的傳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在傳統技藝逐漸被現代工藝取代的浪潮中,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。然而,吳永林憑借對剪紙藝術的執著和熱愛,始終堅持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。他深知,剪紙藝術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,更是文化的傳承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剪紙藝術,吳永林每年都會在蘇州的學校和社區舉辦超過400課時的講座和互動課程,向孩子們傳授剪紙技藝。他的努力不僅讓剪紙藝術在蘇州生根發芽,更讓這門古老的藝術走向了世界。
傳承
非遺二代傳承人的接力賽跑
在吳永林的影響下,他的兒媳倪婉文也走上了剪紙藝術的道路。倪婉文出生于1990年,曾是一名媒體運營者。在耳濡目染下,她漸漸愛上了剪紙,并最終決定轉行,接過公公的剪刀,成為吳氏剪紙工作室的第二代傳承人。
倪婉文的加入為蘇州剪紙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她以年輕人的獨特視角和創新思維,為傳統剪紙藝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。她不僅繼承了吳永林精湛的技藝,還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和時尚感。她的代表作品《姑蘇景》《百龍圖》《龍鳳袍》等,不僅展現了傳統剪紙的細膩與精致,還融入了現代設計的理念,讓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。
2024年,倪婉文在姑蘇區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創意創客大賽中脫穎而出,進入了決賽。她的作品《環秀江南》獲得了第五屆蘇州市民間文藝創作推優三類優秀作品獎。這幅作品以蘇州傳統園林為題材,通過細膩的刀法和獨特的構圖,展現了江南水鄉的靈動與秀美。倪婉文說:“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,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剪紙藝術。剪紙不應該只存在于博物館和展覽中,它更應該融入我們的生活。”
倪婉文不僅在藝術創作上有所創新,還在推廣和傳承剪紙文化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。她與蘇州久光百貨商場合作,舉辦剪紙藝術的靜態展陳;與熱門手游合作,將非遺剪刻紙推廣到年輕一代群體中;還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帶領外國人體驗蘇州剪刻紙。她相信,通過這些創新的方式,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門古老的藝術。
倪婉文的創新之路充滿了挑戰,但她憑借對剪紙藝術的熱愛,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。倪婉文說:“我希望以年輕人的視角,結合互聯網+,研發出更多時下新潮的元素。同時,可以在社區及學校進行互動,讓更多人愛上剪紙。”目前,吳氏剪紙工作室已經在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、姑蘇區老年大學婁江分校推出了剪紙專項課程。
創新
讓蘇州剪刻紙走向世界
喜慶的“福”字、別致的“春”字掛飾……每逢過年,人們都對剪紙作品情有獨鐘,家家都要貼上新窗花,為新年增添一些喜慶的氣息。剪(刻)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,這一傳統的藝術符號,通過光、影、線條等傳達美感,表現藝術,已經成為中國人祈福與祝福的一種象征。
蘇州剪(刻)紙是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它細膩秀美、精致嚴謹、立體感強。過去,結婚的新房和嫁妝都要貼上大紅“喜”字或“龍鳳”圖案以示喜慶;春節用紅紙剪成梅花、喜鵲、財神等吉祥圖案裝飾門窗;吳地制作的燈彩也大多用剪紙來點綴和美化。“剪紙這門手工藝,全國各地都有,各具特色。北方剪紙以‘剪’為主,風格較為粗獷。蘇州剪紙則以‘刻’代‘剪’,細節精致,因此被叫作‘剪(刻)紙’。”吳永林介紹。
“對于資深的剪紙藝人來說,剪紙主要難在兩個地方,就是‘做大’、‘做細’——‘大’,指的是要刻一幅超過一米長的作品,這個可能要專心刻幾十天,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。‘細’,就是要在剪刻中展現出精致的細節,比如刻瓦片、樹葉、衣褶等等,要是沒有多年的功力,是很難做好的。”倪婉文說。
在吳永林、倪婉文創作的《裁云剪水》剪刻紙系列作品中,《留園景》以留園的標志太湖石為主眼,刻畫出精巧園林景致,植被點點,生機勃勃;《雙塔景》通過小橋流水、粉墻黛瓦的剪裁,蘇式慢生活得以精致體現;《盤門景》描繪了蘇州現存唯一的一座水陸城門——盤門,通過水流的點綴,讓硬朗挺括的城門建筑亦顯江南柔秀之美。
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吳永林在工作室里巧手翻飛,經過四個多月的創作,他選取了韶山沖、南湖紅船、延安精神、遵義會議四個大家熟悉的歷史事件和地標,通過剪紙作品把黨史“刻”在紙上。四幅作品剪法精細剔透,線條流暢自然,構圖疏密有致,他用自己的力量雕刻紅色記憶,向人們還原珍貴的歷史圖像,記錄和傳承黨史,讓背后傳遞的信念印在人們心底。
2024年,吳永林和倪婉文受邀在蘇州城市文化與傳播學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“精刻細作——蘇州剪刻紙工藝”的講座。他們向同學們展示了多幅精美的剪刻紙作品,并詳細講解了剪刻紙的歷史淵源、制作工藝及其在蘇州園林、刺繡、窗花中的應用。吳永林還分享了他申報江蘇省非遺文化保護單位的經驗,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。
在吳永林和倪婉文的努力下,蘇州剪刻紙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,還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獨特的魅力。吳永林曾多次前往馬耳他等國家,為當地的孩子們講授剪紙藝術,受到了熱烈歡迎。倪婉文則通過與國際品牌和機構的合作,讓蘇州剪刻紙走向了世界。
正如倪婉文所說: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傳承下去。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,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門古老的藝術。”